当代小作家官网—当代小作家文学院—当代小作家文学创作联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微博微信
当代小作家官网—当代小作家文学院—当代小作家文学创作联盟 电话
网站首页 专家顾问 活动资讯 教育项目 征文赛事 加盟合作 证件查询 会员申请 全国组委会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更多 >>
 
名师讲坛更多 >>
 
阅读写作更多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阅读写作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汇总

时间:2020-06-30    来源:语文报社    作者:清新语文    点击:


1/10
绿色发展
 
中国用担当作为树立起“绿色样板”(太阳鸟时评)
 
中国城乡展现了一幅幅生态优美的亮丽画卷,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回顾历史,生态建设是中华五千年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
 
唐代曾下令所有的驿站之间全种上行道树,城乡植树之风也是年盛一年。孟浩然诗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到了宋代,宋太祖为鼓励植树,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于规劝百姓植树成绩卓著的官吏,晋升一级。
 
明清时代,植树造林规模更大,明太祖布衣出身称帝后,以农桑为国之本业,令天下广植桑、枣、柿、栗、桃,仅京都金陵的钟山,就种了50余万棵。
 
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更是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被誉为“植树将军”…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把生态文明的优秀传统继承下来,真正的将其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好生态卫士,推进绿色发展(新华社评论)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要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
 
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和“导航仪”。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夯实制度基础,落实生态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做守护青山绿水的“生态卫士”(江右时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环境保护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我们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我们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以“绿色引擎”驱动生态中国“茁壮成长”(太阳鸟时评)
 
天蓝水清,碧波荡漾,到处绿油油的一片,这是“春景图”,也是我们的“生活图”,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必然有一张是美丽中国的绿色图片。
 
向往和追求绿色是生命的本能,因为绿色代表生机和希望,因为绿色是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磅礴力量,是我们眼中最绚丽的色彩。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要让生态中国“茁壮成长”,尤其需要我们用好“绿色引擎”,用绿色为底色织就群众新的希望和美好。
 
尊重自然,让生态理念成为“绿色引擎”。自然和人类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才能够赢得自然尊重,用他们的绿色资源回馈人类。要尊重自然,尤其需要大家耕植生态发展理念,只有明白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破坏生态,不以竭泽而渔,寅吃卯粮的方式发展,才能够让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
 
顺应自然,让科技创新成为“绿色引擎”。自然发展是有起规律的,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地发展规律,而不是强制去改变自然地发展规律,自然空间是我们生存的空间,也是我们成长发展的空间,只有懂得融入这个空间,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显然,要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科技创新的“绿色引擎”,为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才能够在筑牢绿色底色中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保护自然,让优质教育成为“绿色引擎”。保护自然,不仅是当代人的责任,也是子孙后代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今天当好一个“示范者”“实践者”,为后代做好榜样。保护自然,更需要让我们把绿色的理念置放在心间,通过优质的教育,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自然能够让我们的生活、生产,更重视保护自然,对自然负责,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空间负责。
 
绿色是富国的底色,绿色是惠民的原色。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发展智慧为美丽中国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也驱动生态中国“茁壮成长”,用绿色点亮美丽中国名片。
 
 
2/10
新冠疫情

 

疫情高分素材,关于火神山医院,你不知道的事…
凤凰网视频《暖暖的中国》——陈铭演讲片段

 

 
在2020年的冬天,我们所有人都目睹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从空无人烟的荒地,到一座占地34000平方米,拥有1000个床位的传染病医院,10天。 要知道,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一座500张以上床位的传染病医院,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我们,10 天,这就是我们武汉的火神山医院。
 
建设一座传染病医院有多难呢?
 
首先,空气的问题,传染病医院的病房必须是负压病房,普通病房可不行。
 
什么叫负压病房,室内的气压必须低于室外的气压,我们都知道空气的流动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动到气压低的地方,称之为风。
 
而对于负压病房而言,外边的气压比里面的高,这意味着外边的新鲜空气进的来, 而里面被污染过的空气却出不去,而是通过专门的通道排放到固定的地方。
 
所以你看,10 天之内,要建起的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拼装板房,而是带有负压新风系统的传染病房,这做的到吗?
 
 
还有最困难的事儿,人,开工那天是大年三十,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你工人招不招的过来呀?
 
武汉封城了,材料运不运的进来呢?就算工人来了,材料也到了,几千个素不相识,素昧平生的工人在工地上,同时协作,又该如何协调?又该如何调度呢?
 
国外媒体评价,火神山是一个“史诗级”的工程,为什么是“史诗级”的?就是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不但要快,要争分夺秒,还要精准,要无缝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一秒钟都不耽误。
 
我认识一位在火神山的监理人员,他的手机里至少有100多个工作群,每天接打电话200个起步,每天回到宿舍,嗓子都是冒着烟的,可见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协调调度工作,而这仅仅只是调度了现场施工的4000多名建筑工人,你永远无法想象建设这样一座医院的背后,你需要动员协调的社会资源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当火神山还没有雏形,还不知道长什么样的时候,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黄锡璆博士说,我来。
 
我参加并且设计过北京小汤山医院,我知道传染病医院长什么样, 黄锡璆老先生今年已经79岁高龄了,是他亲自组织了紧急会议,78分钟之内就把17 年前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和施工的图纸全部整理完毕,然后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武汉中信建筑设计院,然后武汉中信建筑设计院的60名设计师在一个小时之内集结完毕,24小时内拿出了设计方案,只用了60个小时就已经与施工单位协商,敲定了施工图纸。
 
 
建筑工地需要用电,国家电网说,我来。
 
260多名电力职工不眠不休,24个小时连续施工,你医院建到哪里,我们电缆就铺到哪里,确保不断电。
 
建筑工地需要手机信号进行实时联络,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国电子、中国信科,等等等等企业说,我来。
 
36 个小时就把5g信号全面覆盖,保证大家绝不断网,绝不掉线。
 
当工地缺乏原材料了,顺丰、中通、申通、韵达、EMS、阿里巴巴物流平台 说,我来。
 
他们紧急开通了国内以及全球的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向武汉运输救援物资。
 
医院建设好了,需要互联网办公设备了,联想、小米、TCL、紫光、烽火通信、卫宁等等公司说,我来。
 
它们分别带来了计算机设备、平板电脑、LCD显示屏、网络安全设备以及互联网医院云平台。
 
当医院现在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了,联影医疗、上海信投、东软集团说,我来。
 
它们带来了医疗专用的CT设备,潍坊雅士股份带来了ICU病房和手术室专用的医疗空调,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带来了热成像芯片,乐普医疗带来了2000支电子体温计和700台指夹血氧仪,欧亚达家居带来了物管团队和所有的床铺物资。
 
当然,火神山医院最最缺的,还是千千万万的基层建筑工人,当时正值中国农历新年,新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但火神山开工在即,10天的工期是铁打的命令,怎么办?
 
 
这个时候,中建三局、武汉建工、武汉市政、 汉阳市政四家建筑单位说,我来。
 
他们在工作微信群里发出了紧急召集令,本以为不会有多少人响应,没想到微信群是瞬间爆炸,人在宜昌,随时待命,人在荆门,随叫随到,人在安徽,可随时出发,无数的工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奔赴到“战 场”之中,他们匆匆地放下碗筷,临别亲人,甚至含泪写下诀别信。
 
他们之中有装修工,有泥瓦匠,有军人,有司机,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
 
我就认识一位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建筑工人,他叫骆名良。
 
1月31号,大年初七,本来在家里过年的他突然听说火神山医院是急需大量板房设备安装工,他当即决定去武汉的工地上帮忙。
 
他自己开车,150多公里,来到了火神山工地,气都没喘过来就直接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骆师傅跟我说他每天工作的时间是十几个小时,一日三餐全部都在工地上,为了抢时间上厕所都是跑去跑回。
 
而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骆师傅在火神山工程竣工之后,他拿到了一笔7500块的工资,他下午拿到的工资,晚上就来到火神山医院附近的蔡甸区公安分局,他们民警说:“同志,你有医院的联系方式吗?我想给他们捐点营养品。”
 
原来骆师傅已经把自己刚刚拿到的7500块钱工资换成了140提牛奶,他想把这些牛奶都送给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民警帮他联系到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骆师傅还特朴实的硬要塞给在医院门口执勤的工作人员5提牛奶。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像骆师傅平凡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成了创造希望的力量!
 
当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老百姓也为火神山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力量,洛阳一些家具企业连夜打造了价值20万元的文件柜,发货后才跟你说:“你不用买,不用钱,这是我们捐的。”
 
河南沈丘白集镇退伍老兵王国辉,大年三十的晚上驱车三百多公里,开到了工地上,为工人们带来了八千斤的冬瓜、上海青和香菜。
 
营业不到一年的一位淘宝店主金辰,看到工人们昼夜赶工,可是休息的时候只能坐在地上,于是发来了400个板凳。
 
有时候你甚至觉得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一些单位,他们也参与到了火神山的建设当中来。在火神山医院的对面是武汉中国石化知音大道加油站,这本来是一个特别偏僻冷清的小加油站,一共就只有四个工作人员,可是有一天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加油站里呼啦啦地来了一大群农民工兄弟,四面八方、祖国各地,都是过来建设火神山医院的。
 
农民工兄弟们说:“施工现场全都是泥巴,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只有你们加油站亮着灯,我们只能到你们这里来躲躲雨了。”
 
加油站站长李郑军说:“行啊,你们来,只要你们累了,想休息,都到这儿来。”农民工兄弟们说饿了想吃点方便面,加油站员工没二话,玩命地给他们烧水泡面,每天烧了二百多壶开水,烧坏了六个水壶。农民工兄弟们说没地方上厕所,加油站说我来协调,给他们搞定了移动厕所。
 
几天下来,火神山四千多名建筑人员都知道中国石化加油站就是他们的“红帽子港湾”。
 
2020年2月2日火神山医院宣布全面竣工,此时此刻的火神山缺什么?
 
缺的是医生、医护人员。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说——我来!
 
2020年2月2日凌晨经习主席批准,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开拔火神山!兰州中川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一架又一架军用运输机,从暗夜飞向黎明,从大江南北飞向江城武汉,鲲鹏落天河,驰援火神山。
 
 
2月2号下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已经进驻火神山医院,从听令出征到踏进火神山医院的大门,只用了不到12个小时。
 
基辛格曾经在论中国中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谁一直保护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呢,是我们的火神祝融吗?中国民族永续光明的火炬,不是掌握在火神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一盏又一盏彻夜通明的白炽灯之下,是那上千名不屈不挠,无怨无悔的中国工人和无数朴实善良的逆行者们的手中。
 
一丝善念,一份勇气,聚小流以成江海,汇成了一句又一句,我来,就是这些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献出自己渺小力量的普通人,用自己单薄的身影,挑起了中国的脊梁。
 
我们相信这次疫情很快会过去,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力量,我们也相信,无论中华民族在什么时候遇到怎样的危难,总有人,山高路远,不辞千辛万苦,为你而来。
 

3/10

英雄/逆行者

 

参考往期文章: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01
 
樊锦诗:根入石窟蟠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将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1963年,北大毕业后的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2019年,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勋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81岁的樊锦诗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
 
【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02
 
四川森林消防员:英雄归厚土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消防队员们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处与大火搏斗。因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不幸壮烈牺牲。
 
痛失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一起出征却没能活着一起回家。大队营区的笑脸墙上,每一张年轻的脸庞都笑容灿烂。牺牲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为有牺牲多壮志,为国捐躯重如山。让我们向这些可爱可敬的扑火勇士致敬!
 
 
        
【颁奖词】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03
 
顾方舟:一丸济世德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04
 
朱丽华:光明溢天地
 
43年前,浙江嘉兴人朱丽华因伤失明,受张海迪事迹所感动,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工作30余年,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
 
 
1991年嘉兴福利院为她安排了一处诊所让她经营,她招收徒弟一律免收学费,免费安排吃住,先后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职位。同时,她坚持做慈善,从1991年到2019年,朱丽华捐助的资金已达373万元,帮助了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说:只有奉献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颁奖词】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05
 
张富清:初心自慷慨
 
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颁奖词】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尔。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06
 
杜岚、尤端阳:薪火传无尽
 
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在校园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1947年,杜岚接任濠江中学校长,她始终坚持爱国教育,赢得澳门各界的敬重。她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澳门回归祖国当天,87岁的杜岚放下拐杖亲手升起国旗。
 

 
        
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他从幼稚园开始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将宪法和基本法纳入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尤端阳提议澳门的语文教材应该使用内地版本的教材,在他的努力下,濠江中学率先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他将爱国情怀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
 
【颁奖词】濠江上升起游子的梦,凌乱中的骨气、志气,归来后的元气、锐气,你们为它养成了浩然之气。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五星红旗下不灭的薪火,飘扬吧!这面旗留下澳门最美的记忆。

 

 
07
 
伍淑清:山河澄正气
 
伍淑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企业家。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在往返内地和香港3000余次中,她亲力亲为帮扶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罢课,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在这次演讲中伍淑清揭露了香港骚乱的真相,指出极端示威者举着“人权”大旗,破坏公物,使用暴力对警察及市民造成身体伤害。
 
【颁奖词】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

 

 
08
 
黄文秀:兰谷遗芳远
 
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颁奖词】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09
 
潘维廉:相知无远近
 
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2019年,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颁奖词】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10
 
中国女排:为国著功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颁奖词】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奏国歌,升国旗,你们超越了体育,是国家的英雄。
 
总有一些精神让我们热泪盈眶。
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身体力行,
那是对一片土地纯粹的热爱,
是让文化瑰宝传承不息的责任,
是争取国家崇高荣誉的决心
.......
愿我们的孩子能从故事中,
体会到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
指引成长的道路!
 

 

 

4/10

传统文化
 
王蒙眼中的文化自信
 
年满83岁的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最近在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王蒙谈文化自信》出版座谈会上,讲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期待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王蒙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王蒙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所以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在世界文化的范畴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在当代文化领域,我们努力争取进入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濡以沫、融会贯通的美好境界中去。是否,随之而来的是将迎来中国文化中的“古典主义”的复兴?
 
[深度解读]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应当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重拾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好事;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还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死板,不如外国文化先进。
 
[深度解读]随着时间的流淌,一些老规矩被人淡忘,可是从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孝道、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别人的尊重却没有被冲淡,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主张对老规矩一棍子打死,其实是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

 

 

5/10

家国情怀

 

名人名言

 

1.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  
2.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  
3.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4.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余光中《欢呼哈雷》
5.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周小平  
6.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  
7.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  
8.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 
9.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李秀英  
10.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淮南子》  
 
白居易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面对西湖的如画美景,他深感保护西湖责任重大。他组织人整修了前人开凿的六口井,还大规模地整治西湖、修筑堤防。
 
有一次,在尽兴地游览了西湖后,白居易写下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此时的西湖,风景比先前更加秀丽怡人。
 
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让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        
  
在杭州做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议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6/10

命运共同体

 

共同担当使命,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
 
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都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
 
国际社会在团结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在思考加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的长久之策。2月11日至1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举办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以协调全球科研力量,尽早找到更有效的诊疗方案,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在即将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主办方将专门组织一场有世卫组织官员参加的边会,讨论疫情相关问题。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携手共同应对。这次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团结合作、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国行动,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也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的评价,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纷纷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慰问,不仅因为中国为世界最终战胜疫情注入了希望和信心,也包含着对中国价值追求的肯定和褒扬。
 
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呈现的全球普遍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来自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自觉行动,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
 
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在绝大多数国家遵循世卫组织的专业权威建议,保持冷静、科学、理性的情况下,个别国家作出过激反应,采取了过度应对措施;一些人还陷入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甚至怯懦。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与病毒较量,人类必胜。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都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
 
 
7/10

少年的你

 

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未成年保护法大修、增设校园欺凌防控措施的背景下,电影画面把校园欺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直观展现,直击人心。在揪心痛心之余,也让公众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相比较影视作品中的剧情,现实发生的案件往往更为残酷和触目惊心。这其中,给舆论带来强烈震惊的莫过于2015年留美学生暴力群殴折磨同伴长达5个小时,最终两名主犯被美国检方判处终身监禁。而最近大连发生的一起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暴力和犯罪行为的讨论。每一起暴力案件见诸舆论,总是令人痛心。

 

校园欺凌和暴力绝非个案。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据最高检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2018年,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数据不会骗人,可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很多案件达不到刑事层面,有的还进入不到司法程序。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其严重性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

 

围绕校园欺凌的治理,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三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地也开展了多回合、多形式的专项整治。应该说,校园欺凌多发的态势总体得到了遏制,但离治本的目标还有差距。原因何在?一方面校园欺凌的法律规范空白,导致惩处机制缺乏震慑力;另一方面预防、干预、救济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正因如此,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被寄予了治本的厚望。从增加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措施,到明确学校应当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培训和教育,再到要求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法律的修订完善不仅让处理校园欺凌案件有法可依,避免了以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的做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等各方的责任,为治理这一问题提供有力的抓手。

 

彻底铲除校园欺凌的土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有的家长要么过于严苛、要么过于放任;有的学校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观引导;有的老师把欺凌行为视作孩子间“过分的玩笑”,重视不够;还有不少影视作品和网络平台充斥着暴力因素,这些都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滋生的土壤。因此,既要通过教育引导把“践踏、侮辱他人的红线不可逾越,否则必付出代价”的观念种子种在孩子心底,也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调试好种子成长的环境、剔除可能存在的风险,让更多的阳光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灵。

 

电影中,小北呵护了备受欺凌的陈念。生活中,每个少年的你都需要被呵护,这份呵护来自于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教育理念不断转变、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成年人保护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8/10

体育/美育

 

运动,为了释放更好的自己(人民时评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架构了德育、智育、体育三维空间。缺少一只脚,生命之鼎就无法挺立,哪怕成绩再好也难以为继,《标准》明确强调体育测试不达标无法评优、评先,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判断。当体育与学位挂钩,直接影响到毕业乃至就业,哪个学子还敢冷落体育?谁还敢宁愿宅在屋里,也不愿走上操场、舒展肢体?
 
体育被“降格”,锻炼被淡化,学生体质不佳只是表层忧虑,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忧思在于,它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生体质弱,未必尽是机制之弊。但这种“体质焦虑”,却提醒我们的管理部门拿出超越竞技体育、应考体育的思维,着力推动全民体育。如果把竞技体育比喻成体育的塔尖,那么全民体育就是体育的基座。竞技体育的发达固然重要,全民体育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没有全民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就是沙上筑塔。
 
如果热爱体育真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岂止是身体。
 
学校体育不能再“温柔”下去了(广州日报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之强,不仅在于智力,也在于强健的体魄与意志。遗憾的是,近30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校园体育被极大边缘化。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时纠偏,加强了学校体育,保证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运动一小时”的措施,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加上一些家长对于校园体育安全的过度担忧,导致学校体育教育束手束脚,陷入温柔化的怪圈。
 
现在的学校体育到底有多温柔?有人总结为“三无七不”,即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又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体育中天然含有拼搏、对抗的因素,这样的温柔体育如何能够让青少年拥有强健的身体和意志?
 
要让学校体育不再“温柔”,首先要解决安全这一痛点。此前上海某中学体育课上一学生受伤,法院以“没证据证明体育老师进行过安全教育”为由判罚学校承担部分责任,此判决曾引发广泛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审判结果无异于对“温柔体育课”推波助澜。其实,学校体育与运动安全并非天然对立,“温柔体育课”也并非无解。要让体育老师和学校能放开手脚,需要足够的保障机制:一是安全教育和急救措施要补足,二是体育安全事件责任的划分要到位,三是校园保险制度要跟进。
 
 
9/10

网络授课

 

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一些学校陆续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

 

“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

 

如今,部分省份已将开学时间延迟至3月1日之后,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和工具打“1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要明确“不停学”究竟该“学”什么。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

 

当然,也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形式化、简单化。有基层老师反映,个别学校要求老师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还有个别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无论适合与否、擅长与否,这都有过犹不及之嫌。“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甄选怎样的网络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推送,对相关技术平台与系统进行遴选,都需要教育部门科学设计、严谨推进。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

 

 

10/10

社会公德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社会文明有序,既靠先善其身的私德,也离不开相善其群的公德。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阐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遵循,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际和谐的基础,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五个方面的社会公德内容,涵盖了维护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既针对全体公民也面向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把这些社会公德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强化制度保障特别是法律法规保障,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培护社会公德,关键在于引导公众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功利目的,从公益众利层面实现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融洽协调。“环保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凭啥自己冒风险助人为乐”…公德遇阻,说到底是因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等的缺失。张扬社会公德的要诀,就在于唤起人们的公共责任心、公民义务感,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心理。广大民众明礼守法的公共文明意识,其实正是最宝贵、最强大的道德资源。
 
道德是生活的哲学。道德建设既重对孰善孰恶的辨析,更重知行合一。从公共场所举止文明到邻里相处和睦互助,从举手之劳保护环境到心底无私为民服务,人人谨守社会公德,努力实现精神之美、行为之善、思想之真,就能让道义的力量汇流成河,润泽社会和谐有序运转。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对个人而言,激发“见善如渴,闻恶如聋”的意愿,增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动力,就能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每个人心底都蕴藏着善的种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举光照世道人心的公德火炬,培护引领社会和谐的公德高地,激励人们行动起来守卫心中的道德律,一定可以奏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和声,让德耀中华、德佑未来成为现实。
 

来源:清新语文微信公众号

 




版权信息:Copyright © 2018-2022 Modern Young Writers.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dxzj.com

版权所有:当代小作家文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组委会      业务支持:当代小作家(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如有单位或个人主张知识产权,请及时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解除侵权。谢谢理解!
  京ICP备1804962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8595号
×请您留言
 





 




我要留言 E-mail modern@ddxzj.com
合作交流×
 合作咨询  在线客服 合作热线
010-6119 0119
010-5618 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