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爱秀一秀自己的词汇和句法,尤其是新掌握某个词语或新学会某种修辞以后。于是,我们就可能看到这样的文段:
昏沉的9月,我在父母的目送下,缓缓地踏进了初中的校门。身旁的一片喧嚣,使我更加烦躁。天空中的乌鸦无聊地盘旋,不时发出几个凄凉的音符。冰冷的教学楼让我不寒而栗,它的华丽无法掩饰它的死一般的孤寂。我不禁怀念起小学的教室,虽旧,但充满温馨。声音摆设无一不是那么亲切。想到这儿,苦涩的泪水不禁涌上心头,这是我第几次落泪了?我也不知道。望着偌大的校园,我苦笑了一声。哦,我儿时的伙伴,你在哪里?我的心里像是被人揪了一下,痛,却无法言语。
孩子的用意是好的,功底也是很好的:为了尽可能丰富而细致地展现自己的感受,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段,运用了设问句、疑问句,且句式长短交替。
大家同意这孩子功底好的判断了吧。但您肯定在读的过程中笑来着,为什么?教学楼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校园是“死一般的孤寂”的,是有乌鸦“无聊地盘旋”的——开个玩笑,这不是充满青春少年的校园,是坟场。
刚上初中,面对新环境,难免不适应,难免怀旧,这是真实的,也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值得老师关注和引导的心理情绪,怎么就让人发笑了呢?原因就在于过度修饰,孩子对语言的分寸感把握不好。
分寸感是件有意思的事。比如关于内敛的仙人掌和张扬的沙漠大黄的材料作文,有学生直接就写:苏轼就是那仙人掌……而另外的学生会说:被贬黄州的苏轼和那仙人掌多少有些相似之处……这样的差异就是分寸感的差异。他能判断自己的语言说出去,听众会不会觉得合适。他的眼里有听众,有读者,他的表达留有余地。
中学生的文字里有没有迷惑性比较大的呢?也有的。比如下面一段:
“唉,先歇会儿吧,实在不行了。”我的头一靠上桌面,就仿佛是一对多年未见的兄弟一般,贴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忽然,我面前仿佛出现了那几位超过我的同学,拿着写满了解答的试卷,耀武扬威般冲着我炫耀。我攥紧了手中空白的试卷,坚定地喊道:“我决不会输的!我会坚持直到最后!”
这段文字表面看起来很好。一上来是心理描写,紧接着是动作描写,而且用了比喻,还设置了情节的转折,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但您自己把脸贴上桌子试试看?除了冷、硬,您还感觉到什么了吗?没有。所以,这和“多年未见的兄弟”相见的外形一致,但感情状态不一致。好的比喻是表面差异大而共性多,这里只有贴在一起这个表象的一致,这个比喻弱了些。更有问题的是最后的动作描写:攥紧了手中空白的试卷。您试试把一大张白纸攥紧,您会发现,这张纸没法要了——被攥皱得不像话了——还真是不想写作业呢!
还有一例:
又是作文课了,我信心满满,可是拿到作文题却又傻了眼。那些记在头脑中的曼妙词句统统消失了。面对这样难的题目,平日的勇气力量全做了逃兵,丢盔卸甲而去。正当我扔下笔,面对作文纸上的条条框框无从下手,又瞥见了她,可以猜到她也正在思索,眉头微蹙。忽而,又奋笔疾书起来,嘴角泛着一丝微笑。她又要赢了么,我心有不甘,又重新激起了信念,信念如洪流涌进心间,滋润了干涸的思想的土地,于是灵感的幼苗萌发了,想要说的话一句一句,顺着笔尖尽情流淌出来,没有停顿。心中默念着,我一定会超过你。待到我搁笔,她早已完成了作文,眉毛又扬起来,仿佛她又是“第一”了。
大家看,也是很熟悉的情景:比喻,多种描写手段,有波折。这段其实已经颇具分寸感了。比如“瞥见”她之后,用的是“可以猜到”,这样真实性提高了不少。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觉得“隔”,觉得不够真切。“勇气力量全做了逃兵”,“信念如洪流涌进心间,滋润了干涸的思想的土地”,这一类的语言就是让人出戏的地方。而这些,都是为了运用而运用,才产生的一种写作结果。
这几位同学写作功底其实都很好,在了解自己的这一点点毛病之后,学会了控制,学会了真实表达,之后的作文一直很好。
所以,我后来有个判断:
起步是什么都不会,直接表达,像是一杯白水;
之后是懂得修饰,开始在词汇、句法、修辞上下功夫,追求繁花似锦,像是一瓶烈酒,但多多少少会出些问题;
最后是返璞归真,绚烂归于质朴,像是一壶淡茶。
这或许是写作学习的必经之路,分寸感就在这条路上形成。
但到了成人世界,我们一部分人就是故意不要分寸感了。必须不留余地,因为不留余地就有煽动力,就能紧紧团结住自己的忠实读者和听众。比如咪蒙劝实习生放弃学业大胆休学的那篇文章,有这么一段:
当然,我有底气支持实习生休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敢保证,在我们公司,比在大学,能学到100倍以上的东西。
我们这里的进步,是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的。
在这里,自我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每天都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不进步,就会有巨大的恐惧。同时,极大的压力会让你学会自律。
这都是大学没法教给你的。
我也完全不同意,外面总是鼓吹什么95后是垮掉的一代,不爱学习了。
放屁。
我们公司每次的培训,大家都饥渴死了,恨不得凑到老师眼前去听,恨不得把老师绑架了。
找到你自己喜欢干的事并为之奋斗,这比大学燃多了好吗。
“我敢保证”,“100倍以上”,“以小时为单位”,“速度太快了”,“每天都充满”,“巨大的压力”,“极大的压力”,“大家都饥渴死了”,“恨不得”,“恨不得”……您看看这些表达,再加上分段,加上短句,加上“放屁”这样斩钉截铁痛快无比的表达,自信万分,雄辩滔滔,您是不是也觉得很“燃”呢?
的确很燃。
但事实上,谁能持续这样燃烧?谁能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谁能每小时都在进步?谁能一直扛住那些极大的、巨大的压力?谁能每次培训都表现得饥渴死了?莫非是传销组织?
好,我把它变成下面这种表达:
当然,我有底气支持实习生休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判断,在我们公司比在大学,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你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快速进步,快速更新。而且休学后直接工作,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你会有恐惧,会有压力,这会让你更自律,而自律能让你更容易成功。
我也不同意外面批评95后是垮掉的一代,不爱学习,这是不客观的。我们公司每次培训,大家都很热情,恨不得凑到老师眼前去听,表现出了对新知的渴求。
找到你自己喜欢干的事并为之奋斗,这比上大学可强多了。
平和了很多,有分寸了很多,但表达很不够劲,很不“燃”,是不是?在节奏快压力大的时代里,就像吃辣成为风尚一样,语言也得够辣够劲。所以你得绝对自信,你得斩钉截铁,你得短促有力,你得兴奋亢奋,你得开骂开撕。
这也是套路。
但在我眼里,这就是一种过度修饰。这和我学生的文段一样,都是为渲染情绪而故意抹杀真实性的表达,但乍一看,他却那么真实,那么击中你的心灵。其实,他击中的不是心灵,是情绪。
我们获得了释放,然后呢?没有什么然后了,他不负责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