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2 来源: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网 作者:admin 点击:
■个人简介
祁佳明,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4班班长。先后在《作文通讯》《全国优秀作文选》《创新作文》《时代学习报语文周刊》《姑苏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5篇。先后获得写作大赛奖励2次,在苏州市中小学生“姑苏情·诗词歌赋”创作大赛中,荣获散文组唯一一个特等奖;荣获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十佳小作家"荣誉称号。
■写作感言
因为一些人,我爱上一座城。每当我品读这座城,就忍不住提起笔,书写我与她的情缘。写作对我来说又是与大师们的碰撞。当我学着林清玄写月光如酒时,这月光就不仅仅只是林清玄的,而是我们共同的拥有。写作又是一种游戏,我用一支笔,创造了我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读好书,观时事,品生活,写真情。
■佳作欣赏
寻常巷陌不寻常
晚饭后,我沿着古桥散步。桥的尽头是一条古巷,巷口竖有一牌,上曰“蒋庙前”。夜霭古桥旧巷,此情此景不禁引人雅兴。可巧路旁恰有一老妪正售卖纸灯笼,我便挑了一盏,乘兴夜游。
一进入小巷,身后的喧嚣便沉淀成了静谧。巷两侧是清一色百年旧屋,飞檐下依稀可见雕花的门匾,处处皆是不俗。细细研究下来,这里竟是潘奕藻故居。潘家乃大姓,苏州历史上一直有“贵潘”之说。在清朝,潘家出了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而潘奕藻,正是潘家的第一代进士。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故人的风华,让这小小巷陌,增添了些许人文历史的厚重。一个潘奕藻故居,就极让我惊喜了。可我很快发觉,蒋庙前的惊喜,绝不止这一个。
沿着小巷前行,一会便能望见一个小园子。这个小园子乍一看也没什么特殊之处,若不是“七姬园”这个石碑,我绝对不会注意到它。
元末之时,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却终不敌朱元璋。城破之时,张士诚的女婿向朱元璋投降,而他的七个小妾却全部自尽。后人在此建了“七姬庙”。近代庙毁,只留下“七姬园”石碑和这个小园子。
我沉默良久。着实没有想到,在一条“寻常巷陌”里,居然隐藏着这么多遗迹。过往的种种被时光冲淘成了历史的尘埃,它们这样安静地蛰伏在青石板上,只在有缘人踱过时,才重飏于人们心上。
如果说在蒋庙前,潘奕藻故居是人文风华的留痕,七姬园是历史过往的积尘,那么我眼前这座石质建筑,就是一方百姓千百年信仰的见证。
这座建筑远不比潘奕藻故居气派,也不如七姬园有故事,可它却是“蒋庙前”这个巷名的由来——这座建筑,名叫“蒋侯庙”。
蒋侯庙供奉的是蒋侯蒋子文。蒋子文乃三国时期孙权的部下,职位不高却深得民心。说来也是颇有深意——太多比蒋侯位高权重的人,都被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可这位蒋侯却被一方百姓虔诚地铭记着、供奉着,成了流传千百年的信仰。
继续沿着这条巷子往前走,我很快发觉,在蒋庙前值得注目的,远远不止故居、旧迹、古庙这样的大型历史留痕——踏着青石板,随心而行,总会有收获—— 一低头便能看见一口古井,被时光无数次打磨的井壁上仍有残缺的篆书;一侧首便能瞥见一扇雕花木窗,不知是否有过一双纤纤玉手,轻轻将它推开;一抬眼便能遥见一幢极其气派的民国洋楼,想必也极有故事……
如果园林让人们觉得苏州精致,那么巷陌就让人们觉得苏州神奇。它们蛰伏于车水马龙,人影僮僮的深处,却默默牵动着苏州城的文化脉搏。
假如你经过庙堂巷,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竟藏着杨荫榆故居!此人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任女校长、杨绛先生的姑姑。杨绛先生也在这里度过了她美好的童年。
假如你经过马医科巷,瞥见一处小院子——这里居然是俞樾的故居曲园!曾国潘是他的老师,章太炎是他的弟子,而他自己的书法大作《枫桥夜泊》被后人刻在寒山寺前的石头上,供万世瞻仰……
其实,每一个巷陌都这样有深度。这就是苏州巷陌的神奇所在。这就是苏州城的神奇所在。无数达官通儒、代代人杰,对这人间天堂一见钟情。他们纷纷隐于寻常巷陌,做起了“陶渊明”,潇洒的袖管里飘出一句句“江南好“、“君到姑苏见”……文化履印在巷陌里层层叠叠,巷陌中的每一块砖瓦,都被赋予了深度和厚度。
在这样的巷陌里,历史文化不再是被陈列在博物馆的古董;不再是景区里被栏杆隔离的“遗迹”,而是你可以在茶余饭后,撷取细读的巷陌。这巷陌可以是你家后面的小巷,也可以是你常去买菜的弄堂……它让你从庸庸碌碌中惊醒,让你满怀悸动与诧异地惊觉——我居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巷陌里,生活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城市里,生活在这样深厚的文化里……
“吱呀——”我收回思绪。抬眸望去,原来是对面一扇雕花窗被推开,温馨的灯光扑面而来。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口,小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这才发现,这满巷的旧居,窗口都浮动着家的灯光,让人倍感温暖。这让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蒋庙前,又多了几分寻常而温暖的红尘味。
站在这寻常的红尘味里,我心中油然生出些许感动。在姑苏城“寻常巷陌”中,那依然漾着灯光的雕花窗、仍旧被用来淘米浣衣的古井,以及巷陌尽头浮动的万家灯火……这一切都给我一种蘸满生机与希望的温暖——你看: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生活,都在蓬勃地被续写。
夜色已深。我下意识地冲那窗边的小女孩一笑,然后整理好悸动的心,提起灯笼,走向姑苏城的夜色深处,沿着巷陌继续前行......
■现场作文
拿什么回报你
作文比赛开始的前十分钟,我发现自己忘了带水杯,这怎么得了?比赛要持续两个小时,没水怎么行,妈妈怎么这么粗心,连水杯都忘了装?我马上给她打电话:“妈,你怎么没给我装水杯?现在离比赛开始还有十分钟,马上给我送过来!”“啊?我记得我给你装水杯了呀……”“没有,马上给我送过来吧!”
挂了电话,我才想起,妈妈的确给我带了水杯,只是杯子被我落在车上了。我在心里计算着,妈妈所在的宾馆离考试地点有五分钟车程,我所在的考场还在五楼……这些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我刻意压抑了。我想,没事,就让妈妈以为是她的过失吧,这样她还能跑得快点儿。果然,七分钟后,妈妈出现在楼下。她对着栅栏边的我挥了挥手中的水瓶。我俯视着她,看见一颗亮晶晶的汗珠顺着脖子流进她的衣领深处。我的心突然一紧,仿佛汗珠砸在了我心上。
我的心泛起丝丝疼痛。妈妈钻进楼梯往上跑,而我站在五楼,呆呆地想起了那些刻意被我忘记的事情……
为了参加这次比赛,我和父母来到扬州,住在宾馆里。三个人,只有两张小床。妈妈看到这张床,毫不犹豫地说:“我和你爸挤一张,你睡一张。我心上一暖,旋即又是一紧,有一种想张开手抱抱妈妈的冲动,又有一种想说“我睡沙发你们睡床”的冲动,可我什么都没有做也没有说,却平静地想,以前每次外出不都是这样吗?这不是惯例吗?
晚上我四仰八叉地摊开手脚美滋滋地在床上滚来滚去,父母则挤在一张床上。睡到半夜,我听到了响亮的鼾声。是爸爸在打呼噜,打得震天响。我气得捶床:你睡得这么舒服,却要扰我清梦,岂有此理!
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打呼噜是因为睡得不舒服。和妈妈挤一张小床,呼吸不畅。我早该想到这一点的,可当时的我就是没有想到。我一下从床上跳起,拍亮了床头灯。惨白的灯光把父母惊醒了,看着一脸冷戾的我,他们脸色也变白了。爸爸委屈地眉眼低垂,妈妈则讨好似地抬眸看我,满含内疚,像两个犯错的孩子。我的心一下就变软了,告诉自己其实不是他们的错。
妈妈愠怒地对爸爸说:“你打什么呼噜!”又讨好似地转向我:“对不起,闺女,你睡吧,我不再让你爸打呼噜了……”我内心的温软消弭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高在上者习惯性的冷漠与残忍。我转身躺下,留给他们一个冷冰冰的背影。我后来才明白这不是什么残忍、冷漠,而是被爱者习惯性的恃宠而骄。
第二天清晨,我从一夜好梦中悠悠转醒,看见了父母脸上浓浓的疲惫。聪慧如我,立马猜出了原因,昨晚每次爸爸想打呼噜时,提心吊胆的母亲就把他拍醒。两人一夜没睡。我应该愧疚,应该道歉,并给他们一个拥抱。可我没有,自作聪明地缄默,父母也对此事闭口不提,我们之间似乎形成一种“默契”。
我站在五楼,氤氲着阳光的风把我从回忆里唤醒。听到母亲已经顺着楼梯跑上来,我已能很清楚地看见她发间的银丝飘飞。忽然感到心像是被银丝绞缠住了一般近乎室息的痛。我却高高在上地看着她向着我努力攀爬的样子,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
今年教师节,我突发奇想要给老师送蛋糕,于是让母亲晚上十一点出去买蛋糕。虽然母亲第二天还要上班,但还是冒着冷冷的月光出门了,而我则在暖烘烘的被窝里一夜酣眠。第二天早上起床,母亲已做好早饭。我在饭桌上看到了一大包包装好的小蛋糕说,“蛋糕怎么放这里了?”母亲背对着我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她一边给父亲准备早饭一边对我说:“哦,是妈不对,不该放桌上……早饭做了你最喜欢的馄饨,快吃别凉了……”那时我隐隐有一种张开双手抱住那个背影的冲动,却平静而理所当然地吃了早饭上学去,而她则忙碌而理所当然地做完早饭上班去了……我又想起,在每一个夜晚,母亲都会递给我一杯温度刚好甜度也刚好的牛奶,而我则很自然地接过来饮用;在每一个早晨,母亲都会给我叠好要穿的衣服递过来,而我仍然很自然地接过来……我和她都是这样理所当然,以至于忘了给她多少个理所当然的拥抱……我又想起,有一次我母亲和另一个同学的家长谈教育,讲她怎样赚钱送我参加补习班,怎样帮我安排各大比赛为自主招生铺路,怎样用尽全力帮我谋一个好前程……那位母亲听后叹道:“你呀,真是一个‘女儿汉”!我为我家小子就没做这么多!”我母亲听后淡淡笑道:“在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光靠孩子自己怎么行啊。为了孩子,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我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被你爱着,安享你的付出。付出的人常常觉得内疚,总觉该付出更多;而被爱的人却贪得无厌,因为早已习惯。妈妈说这是人间常态,但它绝不应该是你我之间的理所当然。妈妈给我的实在是太多了,我该拿什么回报你啊?
“女儿,水……水来了。母亲轻声的呼唤把我拉回现实。她大汗淋漓地站在我面前,因为爬了五层楼,衣服、鬓角全湿了。我突然惊觉,自己也是一身汗,仿佛也爬了五层高楼似的。
“女儿,对不起,忘给你带水了,不会影响你比赛吧,快进考场……”她嗫嚅着。
我冲上去,一把抱住她,她僵了片刻,回抱住了我。
妈妈,我不知道该拿什么回报你,但我知道欠你的太多,先让我给您一个拥抱,好吗?
友 情 链 接 |
|
![]() |
京ICP备18049626号 | ![]()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859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