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8 来源:当代小作家 作者:董一娴 点击:
浙江省绍兴北海小学龙洲校区六年级2班 董一娴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天街小雨润如酥。雨密密地斜织着,把花园里的艾草洗涤得格外青翠。清晨,雨停了,太阳烘焙着艾草,那种独特而又清新的香,就像一个顽皮的孩童在空气中上蹿下跳。
一股香气直冲我的鼻尖,搅得我心里痒痒的,于是决定摘下一些艾草来做艾饺。艾草成片地长着,远远看去,就像地毯一般,一抓一大把。我蹲下身,找到艾草的上半部分,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并用,抓住艾草,用力一掐,艾草的上半部分就被摘下来了。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大袋。
每年只有在清明时节,才能吃到这种口味独特的艾饺。或许,没有春天的艾草,这种饺子就失去了灵魂。今天,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艾饺。爸爸先把艾草的水分压干、上锅蒸,接着妈妈把蒸完的艾草揉进了面团。随着一遍遍地揉搓,面团变成了均匀的深绿色。最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包艾饺。蒸好的艾饺颜色如同翡翠一般,豆沙和芝麻做的馅是这种饺子所独有的。我等不到艾饺放凉,就急忙拿一个放到嘴里,那种久违的口感,就像与久别重逢的老友相遇,来不及寒暄就立刻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一边吃着艾饺,一边商量着今年祭祖的事情。转眼间,太外婆已经离开我们七年了。她离开我们的那年,我才四岁,还在上幼儿园,还不知道什么叫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我只知道,在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太外婆。但每年的清明节或逢年过节时,我们都会祭奠太外婆,烧一大桌菜、斟上酒、再点上大元宝以示敬意。其实,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太外婆曾亲手为我缝过一床小棉被,是那种老式的给小宝宝盖的棉花被。
今天,我又从柜子里翻出了这床棉被。那是一床红色的绸缎被面,上面可以看到用线缝的长长的针脚,大小刚好可以盖到三、四岁的小孩子。据说做这样的被子是很有讲究的:四个被角如何折、如何做、被子要横着缝几道、竖着缝几道等等,这些老规矩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太外婆在做这床被子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她的手脚依然麻利。我脑海里浮现出太外婆在阳光明媚的农家小院里,一针一针认真地缝制棉被的场景。太外婆的容貌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变得模糊,我只知道她年轻时曾到过上海。那张四、五十年代烫着头发、穿着旗袍的黑白老照片上的她,真的比当时火柴盒上的明星还要好看。
妈妈又把这床小棉被重新放在阳光下晒了晒。我闻着棉被上飘过的太阳的味道,又凑近嗅了嗅,仿佛上面还残留着太外婆的气息。在当年那个阳光明媚的农家小院里,她就是这样一针一针地认真缝制着。
今年清明时节,路上行人欲断魂。我要给太外婆送去我亲手包的艾饺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友 情 链 接 |
|
京ICP备1804962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8595号 |